close

教你看懂及鑑賞現代藝術的30種方法~

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  

*其實這是新訂版,早在2006三言社既出版過,我只能說現在的出版商都很厲害(很像歌手唱片改版再賣的行銷手法),換個封面再加點內容就可以再賺一次,雖然這樣,倒還是推薦第1次入門,想認真了解現代藝術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書,整理的還不錯,淺顯易懂。

本書介紹從1870年發軔迄今,包含達達、普普、超現實、未來主義、裝置藝術等各個流派的差別與爭議,以及多位當今名列藝術影響力百大的藝術家及收藏家。其中包括話題不斷的藝術家昆斯、英國收藏家暨畫廊主人沙奇,以及他所造就的年輕英國藝術家。他們在1999年於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轟動一時的「聳動」(Sensation)聯展,果然聳動得讓當時的紐約市長朱利安尼跳腳,成為當年最著名的藝界公案。本書中的作品皆精選自倫敦國家畫廊、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倫敦泰德畫廊現代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巴黎奧塞美術館、倫敦沙奇畫廊等,世界一流美術館的經典代表作。

什麼是現代藝術?

現代藝術可以是任何東西,舉凡一幅精巧的油畫、一個正在溶化的雪球、或是一間燈火明滅的空屋,都可以被稱為現代藝術。令人驚訝的是,遠在1850年代,人們即以「現代藝術」這個名詞來描述藝術。它聽起來感覺好像不是很現代,但是卻被當時的藝術家,以一種十分激進的方式,重新去思索他們創作的目的與觀念。

◆表現風格大不同

幾世紀以來,多數的藝術家嘗試在畫布上創造出一種真實的錯覺,就是所謂的3D(三度空間)的景象。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後,這種單一的創作表現開始有了改變——部分原因來自於1830年代發明的攝影術。在這之前,人們依賴藝術家來捕捉事物的外觀,然而一旦攝影可以達到這項要求時,有些藝術家就覺得他們應該轉而做點不一樣的東西。並且,在過去多數藝術家都是靠有錢人資助,依照他們的喜好來創作作品;然而這種現象到了十九世紀時也有了改變。藝術家開始先做作品,然後才銷售,也因此給了藝術家更多的自由空間來實驗。

以作品「空幻」3和「桌上的吉他」2二件油畫來做比較說明:兩幅畫作都是靜物畫,都在表現物件的配置,或者說一種靜物的排列,這是傳統的作畫主題;然而,在這兩幅畫中,其差異點卻遠比相似點來得明顯多了。

◆強調作品原創性

多數人都以藝術家的繪畫技巧來評論其藝術的價值——所以大家對於繪工精細、栩栩如生的繪畫作品如「空幻」,就比實驗性作品如「桌上的吉他」來得有印象多了。但是,對現在許多藝術家來說,原創性遠比技術性重要多了;骷髏頭或許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是吉他的簡單造形和鮮活色彩,讓「桌上的吉他」更具吸引力與創新的想像。

◆這……是藝術嗎?

在今天,藝術是如此地強調原創性,也因此當藝術家不斷去挑戰我們所認知的「藝術」界定時,也就不讓人感到太過驚訝了!今天當你去參觀一間畫廊,你可能會看到一幅全然泛白的畫布、一個瓶架、一排小圓石、一個漢堡形狀的巨大墊子、或是宴會後留下來的一堆垃圾等等。這些對你來說算是藝術嗎?「藝術」原意指的是「由人創作」的作品,但是上面提到的這些東西,根本非藝術家所創,有些也不過是被藝術家發現而已。你根本不預期會在畫廊看到這些東西。難道就因為在畫廊看到它們,它們就因此而成為藝術了嗎?

內文簡述:

瘋狂世界
A world gone mad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部分藝術家故意去創作一些奇怪的作品,而且常常是藝不驚人死不休。受到戰爭的驚嚇,讓他們去全然地抗拒傳統價值——包括文化面與政治面,都提供了最好的發展溫床。因此,他們採取非因襲傳統的媒材與方法,憑藉的是比過去更多的機會(chance)而非技藝(skill)來創作作品。他們稱這種創作方式為達達(Data),一個刻意毫無意義的名稱,一個從字典中隨機挑出的字眼。


◆現成物即藝術
最知名的一件達達藝術作品是由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所創作的「噴泉」——一個小便盆,在它的背後有杜象「R. Mutt, 1917」的簽名。杜象將這個以工業製成的東西當作作品,稱之為「現成物」(readymades)。杜象把工廠製造出來的商品當作作品呈現,挑戰認定藝術應該是獨一無二,由技藝非凡的藝術家所創作的傳統認知。

對杜象而言,藝術家的藝術觀念比他的藝術作品更重要,根據他的說法:「對於這個噴泉是不是由馬特先生親手製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選擇了它……他創造了對這個物件的一個新想法。」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樣的說法。當杜象試圖將這件作品在獨立藝術家協會(the 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的展覽上展出時,卻遭到他們婉拒,他則以退出協會作為抗議。


◆偽裝表演
許多人在戰時前往中立國瑞士尋求庇護,特別是最大的城市——蘇黎世。1916年的蘇黎世,包爾(Hugo Ball, 1886-1927)開了一間名為「福爾特爾的夜總會」(The Cabaret Voltaire),這家夜總會的表演很快地就成為達達成員集會的重要場所。包爾說這個夜總會的目的是為了「去提醒這個世界上,除了戰爭與國家主義之外,還存在著具有獨立思想的一群人。」——雖然這家店的老闆只是單純地希望這間店能幫他多賣一些啤酒和三明治。但在這裡的夜店表演中,包爾和他的朋友在一間飾以藝術家阿爾普(Hans Arp, 1887-1966)、畢卡索等人作品的房間裡,上演著一些怪異的演出——一種表演藝術。包爾本人則是盛裝打扮,朗誦一些由無意義的字所寫成的「聲音詩歌」(sound poems)。他以為只能去用這些捏造的字,因為一般正常的字已經腐朽而毫無意義了。


◆大量的舊垃圾
德國達達藝術家史維塔斯(Kurt Schwitters, 1887-1948)從每天生活中的垃圾及殘餘物中,創作出精巧的拼貼作品,而作品拼貼出的每一層內容,就是他自己的生活寫照,從他讀的報紙、旅途中的存根或是展演的票根等等。作品「莫爾茲畫32A—櫻桃畫」2包括了:一個舊的酒瓶軟木塞、木屑、金屬、紙和織品以及一張印有櫻桃的卡片,全都被小心地安排在充滿形狀與色彩的抽象圖像中。

史維塔斯為他的拼貼技術創了一個專門的術語——「莫爾茲」(Merz)。這個名字是出自他的一件作品。在作品的報紙碎片中,有一個原意是「商業」的德國字「kommerz」,直接擷取後面的四個字母而來的。史維塔斯將莫爾茲發揮到極致,他將整個房間放滿了巨大的3D立體拼貼物,試圖創造一個充斥拼貼的環境。他稱這種構造為「莫爾茲佈」(Merzbau),也就是「莫爾茲建築物」(Merz-buildings)。當他創作作品時,拜訪他的朋友們常會發現他們弄丟一些像鑰匙和鉛筆類的小東西,而稍後又再度發現它們的蹤跡,原來它們全都被放置到藝術家的最新作品中。


◆畫面陷阱
達達對後世藝術家的影響極大,特別是1960年代的新寫實主義運動(New Realism)。新寫實主義藝術家通常利用被丟棄的廢棄物來做作品,像是撕破的海報或是老舊的咖啡研磨機,來探究今天的現代生活及消費文化。之所以把這些廢棄物視為藝術,就是要提出質疑:這些東西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生產及消費的?在其他一些例子裡,如:「tableaux-pieges」,也就是「畫面陷阱」(picture-traps),藝術家「捕捉」到一些隨機取得的物件,將它們掛置在牆上3。這些作品同樣地以它的不預期性來「捕捉」觀眾的目光——擺上真實的3D立體物件,而非你期待見到的2D平面畫作。

在一場達達的表演中,包爾穿上閃亮的紙板衣,戴上高帽,嚴肅地吟唱一首由「blago bung」和「ba-umf」等聲音寫就的一首詩。

在框架之外
Beyond the frame

對許多1960到1970年代的藝術家來說,傳統的繪畫及雕塑顯得太過侷限,他們希望能做出擴展藝術定義的作品,帶領大家去真正認識「藝術」,甚至有可能因此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他們開始透過紀錄想法、舞台表演或是搭建物件等方式,去創作各種不同類型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沒有畫框,觀眾無法再以傳統的欣賞方式去看待這些作品。


◆偉大的觀點?
「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這個名詞於1960年代開始使用,意指作品背後傳達的觀念或想法,遠比藝術家創作出來的作品更為重要許多。事實上,通常也沒有所謂的作品,有的只是說明藝術家觀點的手寫筆記或是照片而已。舉例來說,在右邊的畫面中,你看到了幾張椅子?當中只有一張真正的椅子,不過另外還有一張椅子的照片,和字典中對「椅子」的解釋。所以就如同作品標題所示,它同時是「一張椅子及三張椅子」。由此衍生,這件作品探究了「真實」的本質,以及如何以圖片和文字將它重新再現。


◆上臺表演
「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也被稱為「偶發藝術」(Happenings),是一種模糊藝術、劇場和真實生活三者之間界限的藝術形式。在一系列被稱為「人體測量學」(Anthropometries)的表演藝術中,克萊因(Yves Klein, 1928-62)找來裸體模特兒,在她們身上塗抹油彩,並在觀眾面前,隨著現場音樂的演奏,滾印到紙面上。然後將完成的作品加襯並加框,然而創作的整個過程被視為與結果同樣重要。


◆解釋說明
波依斯(Joseph Beuys, 1921-86)在1965年一次名為「如何向一隻死野兔解釋繪畫」(How to explain paintings to a dead hare)的偶發藝術表演中,用蜂蜜和金箔將他自己的頭包起來,一隻腳綁上一塊鐵片,然後抱著一隻死野兔在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畫廊裡來回走動,向牠導覽現場的畫作。當時的波依斯看起來一定非常古怪,但是他不以為意。對他而言,這件作品是「關於思想與意識的問題」。為了將它表演出來,他必須表達他的想法。因為這隻野兔無法傾聽或理解,波依斯讓我們理解到,我們有可能與他人無法溝通。


◆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是指佔據了整個房間、場所或是空間的三D作品,因此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體驗環境。最大的裝置藝術可能就是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的作品「四分之一英里或二個八分之一英里」,當中包含了數百種物件,從街頭路標、書堆和箱子,到拼貼物及印刷品,甚至像是交通噪音與嬰兒哭聲等。這件作品嘗試展現出一種看似隨機安排的結構——也就是羅森伯格所宣稱的「隨機次序」(Random Order)。

在密室中
法裔美國雕塑家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1911-)做了一系列名為「密室」(cells)的裝置藝術作品,如標題所示,它們都是狹小的密室空間,觀者必須從百葉窗的細縫中或是半開的窗戶來窺看內部,讓人有一種緊張不安的幽閉恐懼感。左邊密室有一面刮鬍子用的鏡子和放在石頭上的一雙手,手指緊扣像是處於痛苦之中。據布爾喬亞所言,這些密室代表著人類各種不同的痛苦:「生理上、情感上、精神上和心理上與智力上」。她在一些密室中使用碎玻璃與具威脅性的工業機器來代表痛苦;或許在這件作品中,痛苦只是意味著失去隱私權——鏡子和拉開的百葉窗邀請我們從每個角度來觀看那一雙手。這間密室的形狀也很重要,牆面圍成一個圓圈,因此沒有起點或是終點——只有不間斷的循環。

克萊因的一些藝術作品是由真實的模特兒創作完成,他稱她們為「活畫筆」。

波依斯描述他的作品是「反藝術」(anti-art),因為他想要拒絕藝術的傳統價值與運用。他不要創作美麗的事物;相反地,他相信藝術能夠改變社會,並且「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Everyone is an artist)。」

作者簡介: 蘿斯.狄更斯(Rosie Dickins)於巴黎研讀藝術史,另著有《認識藝術》(The Usborne Introduction to Art)、朱惠芬。
出版社:臉譜
ISBN:9862350032

資料來源 :博客來 

 

網頁設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kdesign 的頭像
    nkdesign

    網頁設計 大亂鬥

    nk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